弘易觀點:什麼是陽曆?陰曆?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目前世界通行的曆法多是陽曆,不過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用陰陽曆,也就是加上「陰曆」。「陰曆」的判定可說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春秋時期,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時代後,魏國人石申編製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從此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在「淮南子」這本書裡,詳細的列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次序: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二十四節氣完全以春夏秋冬來劃分,明顯的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長短,在歷經了幾千年以後,仍然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民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陰曆。
.jpg)
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為計算單位,一共是三六五天五小時四八分四六秒,為了方便使用,故以三六五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就有一個閏二月,使原本二十八天的二月增加為二十九天。
陰曆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大約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時四四分四秒左右,因此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三五四天而已,比陽曆少了十一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在古時候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有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現在科學的輔助下,閏月的設置可說是更精確了。
有了「年」以後,古代的天文學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為四個階段,然後再把每個階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約十五天,於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產生了二十四節氣。
由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氣候和農業現象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它對農民從事耕作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了。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壹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