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相關資源
前人智慧
易經經典
風水經典
其他經典
易經典籍連載
當代佛學節選
當代思潮
改變命運
獻給旅行者們365日
人生的真理
網路資源
好文轉載
風水轉載
易經轉載
修身養性
佛法知識
友情連結
民間信仰
流年理論
常用祭祀儀軌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前人智慧 » 易經典籍連載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雜說(一百一十)《參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雜說(一百一十)
 
《參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現在我們來作深入的研究。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太陽,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這要注意到,自京房易的系統下來,漢朝有一部道家的書叫《參同契》,是丹經鼻祖。所謂“丹經”,是煉丹的,使一個人超凡入聖變成神仙,為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又名火龍真人,佛家稱佛,道家稱真人。所謂“參同”,是就《易經》、《老子》、《莊子》三本書的道理和方法,對於人修煉成神仙的科學性原則是相同相通的。在《參同契》裡,從天地宇宙的法則,然後講到生命的法則,自己養生的方法。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這一系統的《易經》思想,說明瞭乾坤兩卦,太陽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面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與人類身體內部生命法則相通的地方,其中提到坤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說到這裡,報告大家自己認為很得意的一件事,這件事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是一件尚未被人發現的一個重大發現,對《易經》體認的一個獨家所有的一傳之秘:記得當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參同契》、《京房易》,幾條路不能相通,相當痛苦,尤其是看丹道方面的書,煉性、命方面的方法,簡直玄不可測,不可知,不可思議,感到奇怪。再退回來看一般學說上的、歷史上,乃至近代大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等的說法,不但都是批駁,而且處處存懷疑。但是我有一個觀念,我還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認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經過很多年的研究,才把它弄通了。《參同契》中談到京房的納甲,為什麼乾卦納甲,坤卦納乙?甲乙本來在東方,把納甲的圓圖拿來看,位置都變了。看《參同契》就更奇怪了,其中說:“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複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麼個說法。道家所謂煉身體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然後變成神仙。依照道家的辦法,大約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我常說假如真有神仙,只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用求學來比,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共費時十六年,大學畢業以後,找一個一萬元月薪的工作,還到處進不去,如果費十三年時間可以變成神仙,長生不死,該多舒服!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只有中國人有這種理想。

看《參同契》的這段文字,以後再看《易經》的坤卦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和《參同契》的“東北喪其朋”的話一對照,我把它貫通了。這裡坤卦是指月亮。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天文曆法,都是用太陰曆,以月亮的盈虧作標準,與潮水的升降有關係,與土地的地質變化也有關係,氣候的變化,就是用這一套方法推測出來的,這比現在的天文臺、氣象所還要準確。太陰曆月亮每到十五滿月從東方出來,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候一節,都是根據月亮現象看出來的。可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的經驗,最後把這個法則拿出來,成為全民的科學,人人都懂,天文、人事,都能把握,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月亮盈虧的階段分為六個,先說十五的月亮最圓的,十六最圓滿了,到了十七開始缺,二十三虧了一半,二十八沒有了。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後到下月初二,這期間假使帶兵走夜路,要特別小心,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來了,是早晨看西方,掛在天上面,所以月出於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又看到滿月在東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圓滿光明,所以是乾卦。這月亮是真陽,我們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是吸收太陽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陰中之陽,所以納甲納在這裡,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東北方下去就沒有了,後天為艮卦,先天為乾卦現象,把這《參同契》的那段話和月亮的現象瞭解後,就知道這裡坤卦不是“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而應該是“西南得明,東北喪明”。那麼從此知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套科學。

****溫馨小提醒****
1.好文章就像美味的早餐
  日積月累會煆練出堅毅的意志
  如果覺得這個訊息不錯
  請分享給你的朋友

2.弘易堂微信號:hyt2000com
   網站:hyt2000.com


上一篇: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雜說(一百一十一)坤為什麼獨利母馬
下一篇: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雜說(一百零九)坤卦的研究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4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