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简体中文
相關資源
前人智慧
易經經典
風水經典
其他經典
易經典籍連載
當代佛學節選
當代思潮
改變命運
獻給旅行者們365日
人生的真理
網路資源
好文轉載
風水轉載
易經轉載
修身養性
佛法知識
友情連結
民間信仰
流年理論
常用祭祀儀軌
公司簡介   大師簡介   服務項目   大師專欄   客戶實例   相關資源   最新消息   聯繫我們


前人智慧 » 易經典籍連載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十二) 變的哲學
弘易連載:南懷謹易經繫辭別講(十二)
 
變的哲學
 
這一小節的結論是“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經》的道理,是根據天文的觀察而來,根據地球物理的觀察而來,根據生物的觀察而來,根據人類活動的觀察而來,根據中國古代的醫理而來,以及人類生命的變化中觀察而來。所以在天就成像,在地就成形,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河流、聖人要像其物,天就以乾卦作代表,太陽就以離卦作代表,地就以坤卦作代表,月亮就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電,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氣流、空氣,兌卦代表了海洋、江河,一共八個現象,所以叫做八卦。
 
卦是自然界隨處都可以看到的現象,不需要科學儀器的研究,只要你不是瞎子,天體的八個現象,人人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在天成像”,象就是現象,在天體上掛著的現象。可是在地球上的生物呢?同天體都有關係,“在地成形”,有形質的關係。換句話說,地球上萬物的變化,乃至人、物的生長,都與自然天體的關係非常密切。所謂“變化見矣”,這中間就看出它的變化來了。
 
《易經》告訴我們的是什麼道理?是一個變的原則。大家千萬記住,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而且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無一而不變,也不可能不變。所以我經常告訴年輕人,講戀愛談愛情,愛情是會變的呀!天地間很少有真的愛惰,愛情是人文自然的產物,也隨人為的意識而變化。
 
為什麼呢?因為天地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不變的,所以“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白學了《易經》,就知道變化的道理,以及變化的必然性。大體上說,我們普通人是隨變化而走的,一點都作不了主。聖人呢?懂了這個法則,能領導變化,那也就是超人了甲天地間的變化他瞭如指掌,下一步要怎麼變,他都知道了。
 
譬如一盤食品,端出來是請大家吃的,你不吃它,過下子主人就收拾走了。你懂得去吃它,那就是你的智慧。吃與不吃看你的本事了。所以我常常說,第一等人領導變化;第二等人呢?把握變化;末等人呢?只有跟著變化走了。該變死,就跟著死,該活,就跟著活吧;這是普通人。所以,懂得《易經》就應該知道領導變,其次變是應變,雖末等的人不必談啦,跟著變化而走,與萬物同化而已。我們知道天地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之中,但是這一切的變化也都有它的法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與萬物都是變化來的。道體變為有形天體時,就有風雲雷雨日月星辰等現象;在地球上就有山川動植等等萬象的形狀。
 
因此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看西方的宗教,《聖經》上說,上帝根據他的形象創造了萬物。這話沒有講錯,是宗教徒捫解釋錯了。這個上帝,這個天不是天地的天,是形而上的一個法則。萬物的情形,是形而下的一個形象;這個形像是由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說的那個東西變來的,它具有固定的形態。就是這麼一個作用,被宗教家套上宗教的外衣,拿來賣錢混飯吃,亂講起來了。把那個上帝—形而上的那​​個不可知,講得有形有象,以訛傳訛。說穿了,那都是自然的法則。
 
譬如我們小時候看章回小說,都曉得凡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天上星宿下凡來的,什麼星宿下來變成什麼人。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從巾國文化來的。譬如算命,什麼叫算命?是星相學,是性命之學。真正算命箅得好的人,必須要懂得中國的天文,那就會算命了。看相算命叫做星相之學,它的根據是科學的,是根據天文的變化來的。我們現在算命所用的甲子乙丑四柱,它是代表天體某一星座,在某一年、某⋯天、某一個時候所放射的功能,這個功能影響了地球新生人類的生命。
 
那麼,地球人類在同一秒鐘內有多少出生?中國人、外國人同一秒的時間中出生的人,八字都是一樣,命運也應該一樣嗎?不一定!那又是怎麼算法呢?算命除了根據星相八字,中間還加了地區、地形等因素。一個孩子生在同一房間,早一秒鐘後一秒鐘,或者媽媽立著來生、躺倒來生,都會有變化,這就很難算了。所以說,誰能算得準?大概只有兩個人:一個已經死了,一個還沒有生。算命有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的?沒有!最高最高的準確度也不過百分之九十九,因為那一份形而上的不可知無法計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就是“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報告。
 
孔子這一篇先把綱要提出來報告,我們明白了這個綱要之後,還要了解先後卦位,對下面這一段才能更透徹地了解。


上一篇: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十三) 打鞦韆的學問
下一篇: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十一) 達爾文的祖宗
<回分類頁>

Copyright © 2025 台灣弘易堂-科學風水設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