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七十五)無所在無所不在(下) |
弘易連載:南懷謹 易經繫辭別講(七十五)無所在無所不在(下)
無所在無所不在(下)
所以《易經》的卦,究竟代表了什麼?它是個符號邏輯、通用的符號邏輯、廣泛的符號邏輯,可以適用于萬事萬物。譬如說我們現在日用科學的聲學、光學、化學、電學,乃至生物學、遺傳學、醫學等等一切,始終沒有逃出我們老祖宗《易經》的範圍。昨天晚上我為了查一個遺傳學上基因變化的問題,結果發現終究還是六十四,沒有超過八八六十四卦這個範圍。當時我看了以後,又是一種感慨。化學的公式,也是六十四位;醫藥上我教他們畫那個跟烏龜殼一樣的,也沒有超過六十四位,很怪很怪的問題。我們老祖宗怎麼知道的呢?但是這些東西,都是“象其物宜”。所以我們算命呀、看相呀、看風水呀,算得最靈最靈的,也不過是“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不會百分之百的。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坐在這裡的各位,是不是上個星期上課時的各位呢?上星期的你,是不是今天的你呢?都不是的,因為你分秒都在變。雖然你覺得現在還坐在這裡,你還是你,但你已經不是昨天的你,更不是上個星期的你了。《莊子》裡就有“交臂非故”的話。兩個人對面走來,當他們交臂而過的一剎那,便已經不是原來的兩個人了。天地間的事物,分秒之間都在變化。
“交臂非故”,手臂這樣揮一下,再揮一下,第二次便已經不是第一次時的那一揮了。所以事物的變化,只是“象其物宜”而已,沒有真正的相同,“是故謂之象”。好了,如果我們要考試問伏羲氏,為什麼要畫八卦?答案就是:“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聖人們希望來瞭解宇宙的奧秘,“而擬諸其形容”,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見、不可知、無聲無象的功能表示出來,“象其物宜”,跟原來的差不多,“是故謂之象”,所以就叫做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大家先要注意這個“斷”宇的發音,截斷的斷與判斷的斷、法官斷案的斷,發音上稍有不同。像漲與脹,很多人把漲念成脹,聽起來很彆扭;斷續、斷絕的斷,與斷案、判斷的斷,略有不同。前者讀人聲輕音,後者讀入聲重音。“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掛在卦的下面就叫做“系”,解釋卦的話叫“辭”。這是做什麼的?是“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因此就叫做爻辭。什麼叫做爻呢?
爻者交也;爻字是上下兩個××,也就是彼此交通的意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