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弘易转载∶陈亦纯 秘密21(十二)第二法则 4-2 了凡四训原文+注释 |
贡入燕都(一),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二),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三)於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四)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五)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六)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七)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八)大戒(九),诸佛(十)菩萨(十一),岂诳语欺人(十二)!」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十三)。』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十四) 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十五)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注释】
(一)燕都 北平古名。
(二)游南雍 入南京之辟雍读书。辟雍即国子监,为古时大学。
(三)云谷会禅师 师名法会,别号云谷,浙江嘉兴人,後代崇为中兴禅宗之祖。
(四)念即为现在心 凡物於极少之时变化迅速者莫如心念。
(五)阴阳 此处解为气数、定律。
(六)善 佛典中将人应行之善事分为十类。依次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此三项由身体力行)、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此四项由口去作)、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邪见(此三项由心意去作)。
(七)我教典 此语为云谷大师所言,故所举之教典为佛经。「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此三句系摘集於楞严经、法华经中。
(八)释迦 即释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六二十三年(即周庄王九年五月月圆日),涅盘於公元前五四三年。
(九)戒 戒为佛律中重要之一环,其重要者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
(十)诸佛 佛并非是一个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人类的神。凡全宇宙中能够大觉悟者皆能称而为佛。
(十一)菩萨 原名菩提萨 ,译为「导众生」或「觉有情」,是能改造宇宙、改善人生思想的人,故只要是能发此心者,即可称之菩萨。
(十二)诳语欺人金刚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话者,不异语者」。
(十三)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本句出於孟子尽心篇,「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之意,叫人返躬自省,追求本身既有之仁义道德。功名富贵虽可求得,但因在外,所以没有绝对的把握。
(十四)六祖 唐朝岭南新州卢氏子,名惠能。本为一不识字之樵夫,但其所证悟的无师智及自然智却为禅宗导师。他所说的法,由门人法海、神会记录整理成为「坛经」一书。宗旨是「直指人心,直了成佛,他的「顿超」、「顿悟」法门不但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学者文人之思想行为,至今更扩张至世界各地。钱穆博士曾道∶凡中国人当不能不看『六祖坛经』。
(十五)方寸 即良知良能所藏之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