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弘易转载∶陈亦纯 秘密21(三十三)第七法则 4-3 了凡四训翻译 |
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往往只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便能揣测出其人的吉凶祸福,而且很准确,这些在左传和国语里都可以看到记载。
一般而言,人的吉凶之兆发源於心而表现在外,凡是行事稳重而相貌忠厚者,常能获得上天佑福;相反的,行为轻佻貌呈刻薄者,常有祸事发生。一般人没有见识,眼睛像给白雾遮住,所以只会说祸福并没有一定,也无法事前去猜测。
其实,人若能体会天地运行,真诚无私的态度,自然就会得到上天公平的庇荫,要知福份是否会来到,只看他日常所行是否正当、明确。同样的祸害会不会降临,也只需看他平常行为是否乖戾即可。因此,人若要邀福而避祸,先不谈如何行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改过。
立志改过者,第一要发「羞耻心」。古来圣贤和我同样是一个人,为何他们能百世受後人景仰效法,而我却默默无闻甚至还身败名裂呢?
这是因为我们一味贪求声色名利,专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并且以为他人不知而津津自得,试想这和禽兽又有什麽区别呢?
世界上最可羞、可耻者,莫过於人不知耻了,孟子也说过∶「耻!对於人的关系可大了,知耻者可谓圣贤,不知耻者是为禽兽。」所以有心改过迁善,知耻为首要之务。
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天地鬼神是无法去欺骗的,纵然所患过失只有一点点,但天地鬼神仍然知道一清二楚。过失若是很严重,上天必然降下种种的灾殃,若是小过失,上天也会让我们的现世福报受损,因此我们怎能醉生梦死不知惧怕呢?不但如此,任何地方都有神明鬼神在监察著,虽然你觉得你所做的错事掩盖得很秘密,伪装得也很巧妙,但在神明看来,你的肺、肝无不表现出你所做的事情,所以就算是要欺骗自己,也是办不到的。况且日子一久,终有被别人识破的一天,与其来日被识破下不了台,为何不现在行事坦然光明磊落呢?
人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是滔天大恶,也有悔改的机会。古人言∶「一生做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也得善终」。这正是一念真切可去百年过错的真意。这也像是一个千年受不到阳光照射的幽谷里,突然有一灯来照,刹那间黑暗便消失了,所以过错不论多久、大小,以能改为贵。
然而人生无常,肉体易坏,若呼吸停止,就算要改也来不及了!凡肉眼所看得到的报应,是恶名流传千古,虽子孝孙贤也不能去除,看不到的报应,是在阴间沉沦承受折磨,佛祖菩萨也救不了,这岂能不害怕呢?
第三是要有「勇气和决心」。人之不能改过,大多是因为贪图眼前的享受和不能痛下决心,若能发愤图强,当机立断,遇到小过如芒刺在身迅速拔除为快,犯了大过则像毒蛇咬指立刻断指为是,易经上说的「风雷益」,即是要我们如同风起雷动般的乾净利落,若有这般英勇,则改过迁善指日可成。
人若具有这三心,知过必改,就好像春天的结冰遇到大阳光,那有不消退的道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