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弘易连载∶南怀谨 易经系辞别讲(二百三十二)学问与治事(中) |
弘易连载∶南怀谨 易经系辞别讲(二百三十二)学问与治事(中)
学问与治事(中)
孔子对火雷噬嗑九爻爻辞提出了他的意见∶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昨天有位山东老朋友跟我讲笑话,谈到山东的孔孟文化,他说一个人要好事坏事全懂了,才能够通达。这话不错。做人就是要通达,通达人性,通达人情,才能够谈学问,谈治事。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你给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来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媾,所以才讲仁义。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後,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宗教也是这个作用。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著你,你就会乖一点。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後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人很很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所以这四句话在後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主自由,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由、民主,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浪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毛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所以《易经》、老庄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主张用体罚的。体罚有什麽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的老师亚里斯多德说∶当皇帝真正的办法在哪里?这个大哲学家就告诉他说∶你不是看到前面田里的麦子长得很好吗?你看那几棵长得特别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一片田地,稻子麦子都长得一般高,有几棵很特别突出的,长得特别高,那很讨厌,把那几棵砍掉就平啦。这个道理很对,不过亚里斯多德嘴巴里讲出来的,没有我们东方的说法高明。 |
|
|
 |